留学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它不仅能让你们学到知识,更能让你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升综合素质。在这里,你们将有机会体验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真诚友善。我们相信,这段留学经历将成为你们人生中难忘的一页。
查看更多+节日起源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
端午赛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伟大的诗人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也是一个提倡男女相亲的节日。
民俗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七夕节首先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赵魁夫认为,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即使是春节,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着新衣服去串门,家中一般使唤男子走亲访友,只有在七夕节,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七夕节最早是在西汉的宫廷里执行的,后来流散到民间。”赵魁夫说,在西汉宫廷,宫女们不可能被提倡任意恋爱,所以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
赵魁夫告诉记者,七夕节流传到民间以后,被加入了诸如爱情、家庭美满等愿望,甚至还加上了提倡读书、写文章的内涵,比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提到七月七日人人晒书的片段。尽管七夕节各地风俗不同,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为主。
从这个角度出发,赵魁夫认为,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绝对不允许妇女和丈夫之外的情人有暧昧之情,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不可能放到台面上来讲。”赵魁夫说,因此有一种说法是,七夕节只应该是未婚女子的节日,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意思。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储冬爱也认为,七夕节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未婚女性的节日”。在近代,珠三角地区确实存在着一批“单身女性”,而她们也确实是乞巧节的主体。但是,这批单身女性的性质有两种,一种是结婚之后不满安排的婚姻而回到娘家居住,并终生“不落夫家”;另一种则是所谓的“自梳女”,这类女性一般是在十五六岁适婚时却不满封建包办婚姻,而对外宣告终生不嫁,并从此搬入“姑婆屋”居住。这些女性是近代珠三角独有的一个群体,她们反抗封建婚姻,用自身的行动来追求独立自主的婚姻。
如果我希望来中国留学,我该怎么做?
同所有出国留学程序一样,国际学生来华需要事先浏览自己想就读学校/专业的相关网站,了解入学要求和规定,并开始准备材料。
申请基本材料通常包括:
*具体材料请按申请学校要求准备、提交。
完成入学申请后,你也可以申请奖学金资助,有关信息请阅读本网站“奖学金指南”专栏,如果你已经完成了所有申请手续,请耐心等待结果。如希望了解申请结果,请径向奖学金受理部门咨询。
如果我已经被中国大学录取,即将赴华学习,我需要做些什么?
申请者获得录取通知后,应当着手来华前准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前往当地中国驻外使馆,办理学习签证
请务必申请学习签证(X签证)来华学习。其中,X1签证是长期可转换签证,入境30天内须转换成居留许可;X2签证是短期不可转换签证,持此签证的学生只能往返中国一次,且最多可在中国境内停留180天。因此,如您在华学习期限超过180天,需申请办理X1签证(居留许可);如不超过180天,需申请办理X2签证。
办理签证所需材料通常包括:
更多详细信息,请登陆以下网站查看:
中国外交部网:http://www.fmprc.gov.cn/mfa_eng/
中国领事服务网:http://cs.mfa.gov.cn/wgrlh
*国际学生入境须持学习签证(X签证),若持旅游签证(L签证)入境后再希望转换为学习签证,可能被要求出境后再次入境,不建议这么做。
2. 仔细阅读录取通知书,及时和学校沟通联系
录取通知书通常包含录取专业、学习年限、授课语言等录取信息,以及新生报到注册的时间、地点、所需材料等报到信息。
*新生入学前最好提前和学校确认住宿安排,以防出现因房间紧张无法入住的情况;与学校联系,通常采用邮件、电话等方式。
3. 留学期间可能需要的物品明细
1) 电器类: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及其配件、电源转换插头、电源变压器、移动电源等(中国标准电压为220V,图片为中国标准插座,请自备电压转换设备);
2) 床上用品:床单、被罩、枕套、被褥等;
3) 盥洗用品:拖鞋、浴巾、毛巾、牙刷、牙膏等;
4) 衣物: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很难有统一的衣物参照标准,请根据学校所在地气候准备衣物;
5) 常用药品:呼吸系统常用药、消化系统常用药、止痛药、消炎药、驱蚊药、润肤霜等。
6) 建议随身携带适量现金(人民币),用以支付从机场抵达学校、购买生活用品等基本开销。
*我们建议,电器、日用品等物品可在校园及附近商场购买。
此外,根据中国政府的有关规定,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以及其它能使人成瘾的麻醉品、精神药物;各种武器、仿真武器、管制刀具、弹药及爆炸物等物品严禁携带入境来华。具体信息请参考:
4. 其他注意事项
1) 中国货币介绍
中国的法定货币为人民币(¥),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10角,1角=10分。目前主要流通的纸币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硬币有:1角、5角和1元。
2) 外币兑换地点及可兑换币种
以下外币币种可兑换为人民币:英镑、美元、欧元、日元、韩国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瑞士法郎、新加坡元、瑞典克朗、挪威克朗、丹麦克朗、菲律宾比索、泰国铢。对于其他币种,您可先在本国兑换成美元携带至中国,再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如需获得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银行官网查询:http://www.boc.cn/en/index.html
3) 过敏原备忘录及预备药品
中国部分食品包装未注明过敏信息,因此请谨慎食用;随身自带自身过敏反应备忘录和预备药品。
4) 日常中文用语及其他相关中文信息
中国以汉语(通用普通话)为通用语言,少数地区使用当地方言。为避免最初的沟通障碍,建议备好中文书写的在华联络人信息、学校(管理老师)信息、和目的地信息等。
当我抵达中国后,我该怎么做?
通常情况下,国际学生将乘飞机来到中国;也有可能搭乘铁路、船运、巴士等其他交通工具。但无论如何,抵达后首个任务是通过中国边检入境。
1. 中国边检
中国边检分为中国公民通道、外籍公民通道等多种通道,国际学生应由外籍公民通道通过。入境前需先填写《外国人入境申请表》,并于海关关口交与检查人员。检查人员可能会询问有关出行目的、在华联系人、住址等信息,应提前准备应答,并随身携带纸质支持材料。
入境后,不可在边检处逗留,应及早提取行李,并配合安检人员对行李进行安全检查。
2. 如何抵达学校
入境后,通常可选择出租车(Taxi)/地铁/大巴等多种出行方式,也可能需要搭乘城际列车或接续航班前往目的地城市,具体情况请咨询学校。
抵达学校后,我可以住在哪里?
国际学生通常住在校内学生公寓,或校外租房。
请注意,未在学校规定时间内办理入住的学生可能需自行安排住宿,具体情况请联系学校确认。
关于新生报到,我需要知道什么?
新生抵达中国后,应及时前往录取院校完成报到注册等一系列入学手续。具体时间、地点、所需材料等情况请自行参考各校的《录取通知书》。
1. 通常情况下,完成注册需要以下材料:
*具体材料请按录取学校要求准备、提交。
2. 通常学校报到注册工作包含以下内容:
1) 住宿:办理住宿手续,入住宿舍;
2)缴费:缴纳学费、注册费等相关费用;
3)购买医疗保险:出示有效护照、录取通知书,缴纳医疗保险费用;
4)学籍注册:填写相关表格,完成学籍注册;
5)体检:学校将为学生安排健康体格检查;
6)签证面签:学校为首次申请学习类居留许可的学生统一安排面签;
7)办理居留许可:获得体检结果并面签通过后,需办理居留许可。
*各校的报到注册流程可能有所不同,具体请咨询学校。
我一定要接受身体健康检查吗?
根据中国政府相关法规要求,持X1签证入境的学生必须接受健康检查。学生可以在来华前在本国进行身体检查,在报到时交验中文或英文的《外国人体格检查记录》原件,再到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保健中心进行复查。如提交健康证明书不符合规范、要求,或来华前未进行体检,须在当地检验检疫局卫生保健中心重新进行健康检查。保健中心会为您出具《外国人体格检查记录验证证明》,此证明为办理在华居留许可的必要材料。办理体检时,你可能需要携带以下材料:
通常情况下,学校会统一安排体检事宜,若错过集体体检时间,需自行前往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完成此程序。X1签证自入境当日起30日内必须办理居留许可,因此需在入境后尽快完成体检。持X2签证入境的国际学生不需要体检,
我一定要购买医疗保险吗?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于在华学习时间超过六个月的国际学生,须在华购买医疗保险,学校会为学生提供保险购买的相关咨询和服务。保险简介请参考:http://lxbx.net/tbzn/coverage2.1-c.html,理赔说明请参考:http://lxbx.net/lpsm/claims2.1-c.html。
外国人居留许可是什么?我该注意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居留许可是发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居留一年以上的外国人的居留许可。持X1签证入境的国际留学生,自入境当日起30日内必须转为居留许可,此证明应向拟居留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申请办理。详情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和当地出入境管理局有关规定。
你可能需要注意:
办理居留许可时须提交当地卫生检疫部门出具的合格的《外国人体格检查记录验证证明》,因此,请在入境后尽快完成健康检查,并携带证明材料前往当地出入境管理局。
由于派出所办理居留许可时需递交护照原件,部分需持护照办理的业务如银行卡开卡、手机/网络开通等可能将受此影响,请提前安排相关事宜。
如果我无法在规定时间抵达学校完成报到注册程序,怎么办?
若学生无法在校方规定的注册报到时间抵达学校,应预先与学校相关管理老师联系,咨询自行报到注册的方式。
在中国学习,我需要遵守哪些制度?
国际学生在华行为将受到中国人民共和国有关外籍人士的法律、当地法规、以及校纪校规的三层约束;当地出入境管理局、公安派出所和在学院校共同承担对学生的管理责任。
入学时,学校将对本年度新生统一进行在学行为准则与校园规章制度的入学指导;此外,出入境管理局、派出所也将不定期举行有关公共安全知识讲座。
外籍人士(国际学生)需遵守的法律条文可参考本站“留华须知-法律法规”版块。
如果我想参与校外实习,我需要注意什么?
持有X签证的国际学生,若在校学习期间有校外实习或兼职的需求,经校方同意后,可以向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提交就读学校和实习单位出具的同意勤工助学或者校外实习的函件,申请居留证件加注。加注后,学生可在实习单位从事校外实习活动;如未加注,则不得在校外进行勤工助学或实习。请注意,你的实习日期不能超过居留许可的截止日期。
如果你希望寻找一份实习工作,请通过专业、正规的途径获取,诸如校内学生服务中心或信息平台等。
最后,预祝同学们在中国度过一段充实、快乐、向上、难忘的留学旅程!
一、 日常管理
1.《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教育部 外交部 公安部令 第42号)中文
出处:教育部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5/t20170516_304735.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http://www.gov.cn/xinwen/2017-06/02/content_5199249.htm
2.《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育部 教外来[2009]83号)中文
出处:教育部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0911/t20091117_152311.html
二、 奖学金生管理
1.《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办法》(《关于实施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制度的通知》(教育部 教外来[2000]29号)附件1)
出处:教育部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79/200408/2661.html
三、 签证管理
1.《中国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五十七号)中英
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http://www.gov.cn/flfg/2012-06/30/content_2174944.htm
中国领事服务网(中英文)
http://cs.mfa.gov.cn/zlbg/flfg/crjxg/t1054650.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中环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37号)
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http://www.gov.cn/zwgk/2013-07/22/content_2452453.htm
中国领事服务网(中英文)
http://cs.mfa.gov.cn/wgrlh/lhqz/sblhqz_660598/t1060665.shtml
四、 社会管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国家宗教事务局 2000年8月11日令第1号公布,2010年11月29日国家宗教事务局令第9号修正)中文
出处:国家宗教事务局
http://www.sara.gov.cn/xxgk/gsgg20170904204343165711/469741.htm
2.《在华外国人参加演出活动管理办法》(文化部 文化部令第15号)中英
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http://www.gov.cn/banshi/2005-08/21/content_25130.htm
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7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共拥有室内外训练场馆近100个。
学校现设有体育与健康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体育工程学部4个学部,体育与健康学部下设教育学院、心理学院等7个学院;人文社科学部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等7个学院;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下设竞技体育学院、中国足球运动学院等8个学院(校);体育工程学部下设体育工程学院(中国体育大数据中心)。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中国奥林匹克学院设在学校。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是我国体育院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3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学校学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及所辖全部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1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学科;体育学科整体水平在前3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第五轮表现优异处于领先地位。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体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体育博士专业学位点,以及体育、新闻与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应用心理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全国首个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国内唯一一家获得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认可的兴奋剂检测实验室——北京兴奋剂检测实验室;有1个国家体育科普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哲社科基地、2个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地、1个体育科学学会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中国体育战略研究院等4个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学生16000余名,其中本科生9800余名,研究生3500余名,函授生3000余名。近5年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学校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加强体育与教育、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新型体育人才。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逾13万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体育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干部,为中国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曾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和由国际奥委会授予的“体育与社会责任奖”。学校3任校长钟师统、马启伟、金季春分别荣获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学习和研究奖”和“体育与教育奖”。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2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3项、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27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创刊于1966年,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权威期刊。《体育运动科学(英文)》)(Journal of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SSEJ创办于2019年,现为WoS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SCI)数据库收录期刊;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入选2023—2024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外文刊核心库;2023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国际期刊;“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外文刊入库期刊。
建校至今,学校已与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161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为106个国家培养了留学生15000余名,其中,奥列格·马迪钦(Oleg Matytsin)博士2015年当选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202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体育部长。学校先后授予克罗地亚前总理、克罗地亚奥委会主席兹拉特科·马泰沙(Zlatko Matesa)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前主席雅克·罗格(Jacques Rogge)等7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国际滑雪联合会前主席吉安·弗兰科·卡斯帕(Gian Franco Kasper)、世界冰壶联合会前主席凯特·凯斯尼斯(Kate Caithness)等8人“名誉教授”称号,授予国际奥委会高级顾问吉尔伯特·费利(Gilbert Felli)“客座教授”称号,并聘为奥林匹克运动学部“名誉部长”。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院校和欧盟教育委员会“伊拉斯谟+”师生交流项目资助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与竞技体育训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运动科学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和科技部立项。学校依托国际化办学平台,统筹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立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从苏州河畔到佘山脚下,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1958年,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次复校。2003年,松江校区建设启用。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多年来,华政人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学校是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现有松江、长宁、普陀三个校区,占地面积68.4万余平方米;设有25个本科专业、20个学院(部)、180余个科研机构;教职工1400余人,高级职称占比57%,在校生18000余人。学校自1981年起创办研究生教育,我校拥有法学、公共管理学、纪检监察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法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拥有法学、公共管理学、纪检监察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区域国别学等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法律、公共管理、金融、社会工作、翻译、新闻与传播、会计、知识产权、税务、国际商务、国际事务等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含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截至2024年12月,先后与48个国家和地区的214所高校、机构及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在内的9个国际性、区域性组织签订协议。
面向未来,学校将弘扬“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传统,秉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的发展理念,强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模式,构筑“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的发展格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掘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华东政法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法大学,努力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校长叶青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新型研究型大学。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南方科技大学及数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学校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以理、工、医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的学科体系,在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办学,在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上开展研究,使学校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新知识、新技术的源泉。
南方科技大学扎根中国大地,紧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历史机遇,发扬“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校精神,突出“创知、创新、创业”的办学特色,践行“明德求是、日新自强”的校训精神,努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及深圳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快速建设成为聚集一流师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国际一流学术成果并推动科技应用的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尽早实现建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国海大(OUC),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由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建。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三亚海洋研究院,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2024年10月24日,在学校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希望学校“以建校百年为新起点,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为学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办学时期,1959年更名为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秉承“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创校宗旨,秉持“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弘扬“勇立潮头,谋海济国”的海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执着蓝色梦想,走出了一条“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百年办学历程中,一大批名家大师汇集于斯、传道授业。他们中有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游国恩、萧涤非、舒舍予、沈从文、华岗、冯沅君、陆侃如等文史大家,有黄际遇、汤腾汉、曾省、傅鹰、童第周、曾呈奎、王淦昌、束星北、赫崇本、方宗熙、文圣常、薛廷耀、尹左芬等科学名家。
---学校始终走在国家高等教育前列,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现有4个校区,其中,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共占地2400余亩;西海岸校区规划占地约2800亩,2022年一期建成启用。现辖1个学部、2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在校生365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720余人、硕士研究生14730余人、博士研究生3790余人、外国留学生320余人。现有教职工4190余人,其中,住鲁院士11人,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171人,省部级以上人才680人,连续三届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形成了2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打造了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高地。
---学校坚持特色一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聚焦使命强特色、聚焦特色强综合,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涉海学科体系,实现了海洋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等学科群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特色鲜明、协调发展。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的海大模式,大力培养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在培养的36万余优秀人才中,涌现出以16位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4任国家海洋局局长为代表的一大批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管理骨干,在“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探海、极地科考、巡洋护航、守礁戍边、耕海牧渔、架桥通隧等各战线各领域,都活跃着中国海大人的身影,他们为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贡献力量,也为母校赢得广泛赞誉。
---学校坚持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着力打造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牵头筹建的崂山实验室于2022年挂牌成立,构建高校—国家实验室融合发展体系。主持建设我国地球科学领域首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主持海洋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多场多体多尺度耦合及其对海工装备性能与安全的影响机制)。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基地平台40余个。拥有全球最高静音等级5600吨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船等3艘科学考察实习船舶。提出了“透明海洋”“蓝色粮仓”“蓝色药库”等重大科技战略。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4次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6次获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学校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着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大洋热量输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新理论,建立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海气系统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框架,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海—地—空—天”一体化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立体观测网”。建立了国际首个水产动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构建了涵盖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的精准营养数据库,培育了一批水产养殖新品种,引领和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藻、虾、贝、鱼、海珍品“五次浪潮”。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海洋纤毛虫DNA库,被誉为“全球海洋纤毛虫领域的研究中心”。研制上市了以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为代表的系列海洋糖类药物,联合研发治疗阿尔兹海默症一类新药GV-971获批上市。解决了海洋工程设计理论、安全施工与运维中的系列技术难题,发展了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技术体系。与海南省、三亚市共建三亚海洋研究院,与深圳市共建深圳研究院,与青岛市共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实施服务山东高质量发展行动,牵头建设山东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连续发布《海洋经济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北极地区发展报告》等咨政成果,充分发挥蓝色智库作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是全球海洋科教合作交流的重要推动者。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科教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海德学院,与美、英等国家的高水平院校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牵头发起成立国际涉海大学联盟、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承办全球气候领域重要国际组织“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组织”(CLIVAR)项目办公室,牵头“第二次黑潮及周边海域国际合作研究”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牵头联合全球主要涉海科教机构及国际学术组织,发布《未来海洋青岛共识》。
---面向百年跨越,中国海洋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三亚海洋研究院重要讲话和给学校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感恩奋进、勇攀高峰,坚持中国特色、海大范式、世界一流,着力实施新时代海大工程,推进新时代蓝色梦想计划,打造新时代海大范式,加快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奋力书写“强国建设,海大有为”的时代答卷,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